제목   |  [10/7]国际识局:伊朗报复以色列,从亲密盟友到冤家仇敌 작성일   |  2024-10-02 조회수   |  28563

[간체자]  

 

 

 

 

 

 

国际识局:伊朗报复以色列,从亲密盟友到冤家仇敌

 

 

 

 

 

      中新网10月2日电(郑云天)随着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被杀,本已火药味十足的中东局势,再度陷入未知。

 

  近日,纳斯鲁拉和伊朗多名军事指挥官在以色列空袭中身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曾表示,以色列将会后悔。两个多月前,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尼亚在伊朗领土上被暗杀,有西方媒体甚至说,这是伊朗当局和革命卫队的“奇耻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伊朗在“长时间自我克制”后,终于采取报复行动,于10月1日晚对以色列发动大量导弹袭击。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强调,伊朗此举是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知道,伊朗不是好战的国家,但坚决反对任何威胁。以色列则表示,伊朗将为其行动承担后果,以军“今晚将继续在中东发起强有力打击”。

 

  伊朗和以色列“掐”了起来,局势骤然升级,两国关系将何去何从?中东局势会否乱上加乱?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4日,耶路撒冷老城全景。据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14日凌晨,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对以色列目标发动了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

 

  偶尔“互打两拳”,曾是亲密盟友

 

  这个世界,似乎已经习惯看到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剑拔弩张,平常“秀秀肌肉”,偶尔真的互相“打两拳”,也没有人感到意外。但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很多年前,这两个国家曾是很亲密的盟友……

 

  以色列在二战后建国,当时伊朗由巴列维王朝统治,两国都是西方盟友,且与周围的阿拉伯诸国关系紧张。在这一背景下,以色列与伊朗迅速成为亲密盟友。

 

  1979年,亲美亲西方的巴列维王朝被伊斯兰革命推翻,尽管新成立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意识形态上反对以色列,甚至关闭了以色列驻德黑兰的大使馆,但双方关系并没有因此快速降温。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据《耶路撒冷邮报》披露,当时以色列担心伊拉克取胜鼓舞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对以色列构成更大的威胁。于是,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在战争爆发后便公开宣称,以方愿向伊朗提供援助。在以色列的游说下,美国甚至默许以方向伊朗提供美制武器及部件。

 

  特拉维夫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1981年到1983年期间,以色列对伊朗军售总额大约有5亿美元。

 

  直到1987年,以色列时任总理拉宾还表示,“伊朗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不打算改变我们的立场”。

 

  但以利相交,利尽则散。

 

  随着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相继结束,伊拉克国力大伤,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减少,两国的亲密关系逐渐褪色。

 

  以色列其后将伊朗视为最大威胁,配合美国向伊朗施压,伊朗当局则一直坚持否认以色列的政策。2005年,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后,采取了更加强硬的对以姿态,双方矛盾迅速升级。

 

  而伊朗核科学家遇刺及核设施等敏感目标遭袭,使伊朗对以色列的仇恨不断加深。

  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伊朗趁机加强在叙军事存在,而以色列则频频发动空袭,打击叙境内疑似伊朗军事目标,遏制伊朗势力在中东地区扩张。作为回击,伊朗加大了对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等反以武装派别的支持力度。

 

  伊朗的报复行动,有所不同

 

  本轮巴以冲突以来,以色列对伊朗的对抗姿态愈发有升级之势。

 

  4月1日,以军空袭了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领事部门建筑,造成包括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高级指挥官扎赫迪及其副手拉黑米在内的16人死亡。

 

  4月13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在霍尔木兹海峡扣押了一艘货船。尽管该船只在葡萄牙注册,但所属船舶公司的主要股东是以色列人。4月14日,伊朗又动用大批无人机和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袭击以色列军事目标。

 

  5天之后,伊朗境内目标遭遇空袭,尽管以色列并未正面回应,但美国广播公司等多家媒体报道称,这次袭击“正是以色列所为”。

 

  不过,4月份的冲突虽然看起来激烈,双方回应还算点到为止。相较于以色列,伊朗更为克制。

 

  伊朗没有选择打击以色列境内的民用目标,只是袭击了地处偏远的军事目标,随后又很快在社交媒体上表态称,“合法反击已经结束”。伊朗这种相对冷静的态度,使得两国间的紧张局势没有进一步升级。

 

  这次伊朗的报复行动,源于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在伊朗遭暗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称,“在长时间的自我克制下”,在哈马斯前领导人哈尼亚遭暗杀后,伊朗进行了本次防御。

 

  伊朗还称,这次行动,旨在回应哈尼亚、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以及革命卫队高级将领等人遭以色列杀害事件。暗杀事件不断,让伊朗的地区地位与形象遭遇严峻挑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哈尼亚之死对伊朗来说是奇耻大辱”,对伊朗革命卫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正是革命卫队负责保护哈尼亚。

 

  CNN进一步指出,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和哈马斯的两名高级人物短时间内被暗杀,这打击了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以及“可以保护盟友”的地区大国形象。

 

  针对1日晚的袭击,CNN指出,这次袭击是4月份伊朗对以色列袭击规模的两倍。如果说上一次袭击是为了效果而非影响,那么这次似乎有所不同。这次袭击发生在以色列宣布对黎巴嫩进行局部有限的地面行动后数小时,在伊朗看来,以色列此举是局势的重大升级。

 

  不过,有媒体分析认为,伊朗不会落入圈套,给以色列将美国拖入战争提供诱饵或弹药,那将对以色列有利,而非伊朗。

 

  实际上,无论是2020年伊朗首席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遭遇暗杀,还是2024年4月以色列对伊朗驻外使馆的袭击,伊朗在回击时应当都考虑过这个问题。伊朗政府的发言人当时就曾说过,伊朗不应该因为核物理学家遇害放弃外交努力,不能中计和“落入圈套”。

 

  因此,伊朗虽然已经实施了报复手段,但后续大概率还会是有节制的。这次袭击,伊朗也仅将以色列的军事和安全设施作为伊朗防御性导弹行动的目标。

 

  不过,虽然伊朗有意控制对抗烈度,但伊以双方在战争边缘互相施压,反复摩擦,一旦发生误判,就可能导致十分危险的后果。CNN认为,这次无论以色列决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都可能塑造冲突的下一阶段走向。

 

 

 

 

 

 


 

 

 

 

 

 

[번체자]  

 

 

 

 

 

 

國際識局:伊朗報復以色列,從親密盟友到冤家仇敵

 

 

 

 

 

 

 

       中新網10月2日電(鄭雲天)隨着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被殺,本已火藥味十足的中東局勢,再度陷入未知。

  近日,納斯魯拉和伊朗多名軍事指揮官在以色列空襲中身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曾表示,以色列將會後悔。兩個多月前,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哈尼亞在伊朗領土上被暗殺,有西方媒體甚至說,這是伊朗當局和革命衛隊的“奇恥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伊朗在“長時間自我剋制”後,終於採取報復行動,於10月1日晚對以色列發動大量導彈襲擊。

  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強調,伊朗此舉是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知道,伊朗不是好戰的國家,但堅決反對任何威脅。以色列則表示,伊朗將爲其行動承擔後果,以軍“今晚將繼續在中東發起強有力打擊”。

  伊朗和以色列“掐”了起來,局勢驟然升級,兩國關係將何去何從?中東局勢會否亂上加亂?



當地時間2024年4月14日,耶路撒冷老城全景。據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報道,當地時間14日凌晨,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對以色列目標發動了大規模導彈和無人機襲擊。

  偶爾“互打兩拳”,曾是親密盟友

  這個世界,似乎已經習慣看到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劍拔弩張,平常“秀秀肌肉”,偶爾真的互相“打兩拳”,也沒有人感到意外。但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很多年前,這兩個國家曾是很親密的盟友……

  以色列在二戰後建國,當時伊朗由巴列維王朝統治,兩國都是西方盟友,且與周圍的阿拉伯諸國關係緊張。在這一背景下,以色列與伊朗迅速成爲親密盟友。

  1979年,親美親西方的巴列維王朝被伊斯蘭革命推翻,儘管新成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在意識形態上反對以色列,甚至關閉了以色列駐德黑蘭的大使館,但雙方關係並沒有因此快速降溫。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據《耶路撒冷郵報》披露,當時以色列擔心伊拉克取勝鼓舞了阿拉伯民族主義,對以色列構成更大的威脅。於是,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在戰爭爆發後便公開宣稱,以方願向伊朗提供援助。在以色列的遊說下,美國甚至默許以方向伊朗提供美製武器及部件。

  特拉維夫大學的調查數據顯示,1981年到1983年期間,以色列對伊朗軍售總額大約有5億美元。

  直到1987年,以色列時任總理拉賓還表示,“伊朗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我們不打算改變我們的立場”。

  但以利相交,利盡則散。

  隨着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相繼結束,伊拉克國力大傷,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利益共同點減少,兩國的親密關係逐漸褪色。

  以色列其後將伊朗視爲最大威脅,配合美國向伊朗施壓,伊朗當局則一直堅持否認以色列的政策。2005年,內賈德當選伊朗總統後,採取了更加強硬的對以姿態,雙方矛盾迅速升級。

  而伊朗核科學家遇刺及核設施等敏感目標遭襲,使伊朗對以色列的仇恨不斷加深。

  敘利亞內戰爆發後,伊朗趁機加強在敘軍事存在,而以色列則頻頻發動空襲,打擊敘境內疑似伊朗軍事目標,遏制伊朗勢力在中東地區擴張。作爲回擊,伊朗加大了對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等反以武裝派別的支持力度。

  伊朗的報復行動,有所不同

  本輪巴以衝突以來,以色列對伊朗的對抗姿態愈發有升級之勢。

  4月1日,以軍空襲了位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領事部門建築,造成包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高級指揮官扎赫迪及其副手拉黑米在內的16人死亡。

  4月13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在霍爾木茲海峽扣押了一艘貨船。儘管該船隻在葡萄牙註冊,但所屬船舶公司的主要股東是以色列人。4月14日,伊朗又動用大批無人機和彈道導彈、巡航導彈,襲擊以色列軍事目標。

  5天之後,伊朗境內目標遭遇空襲,儘管以色列並未正面迴應,但美國廣播公司等多家媒體報道稱,這次襲擊“正是以色列所爲”。

  不過,4月份的衝突雖然看起來激烈,雙方迴應還算點到爲止。相較於以色列,伊朗更爲剋制。

  伊朗沒有選擇打擊以色列境內的民用目標,只是襲擊了地處偏遠的軍事目標,隨後又很快在社交媒體上表態稱,“合法反擊已經結束”。伊朗這種相對冷靜的態度,使得兩國間的緊張局勢沒有進一步升級。

  這次伊朗的報復行動,源於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在伊朗遭暗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稱,“在長時間的自我剋制下”,在哈馬斯前領導人哈尼亞遭暗殺後,伊朗進行了本次防禦。

  伊朗還稱,這次行動,旨在迴應哈尼亞、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以及革命衛隊高級將領等人遭以色列殺害事件。暗殺事件不斷,讓伊朗的地區地位與形象遭遇嚴峻挑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哈尼亞之死對伊朗來說是奇恥大辱”,對伊朗革命衛隊來說,更是如此,因爲正是革命衛隊負責保護哈尼亞。

  CNN進一步指出,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的兩名高級人物短時間內被暗殺,這打擊了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以及“可以保護盟友”的地區大國形象。

  針對1日晚的襲擊,CNN指出,這次襲擊是4月份伊朗對以色列襲擊規模的兩倍。如果說上一次襲擊是爲了效果而非影響,那麼這次似乎有所不同。這次襲擊發生在以色列宣佈對黎巴嫩進行局部有限的地面行動後數小時,在伊朗看來,以色列此舉是局勢的重大升級。

  不過,有媒體分析認爲,伊朗不會落入圈套,給以色列將美國拖入戰爭提供誘餌或彈藥,那將對以色列有利,而非伊朗。

  實際上,無論是2020年伊朗首席核物理學家法赫裏扎德遭遇暗殺,還是2024年4月以色列對伊朗駐外使館的襲擊,伊朗在回擊時應當都考慮過這個問題。伊朗政府的發言人當時就曾說過,伊朗不應該因爲核物理學家遇害放棄外交努力,不能中計和“落入圈套”。

  因此,伊朗雖然已經實施了報復手段,但後續大概率還會是有節制的。這次襲擊,伊朗也僅將以色列的軍事和安全設施作爲伊朗防禦性導彈行動的目標。

  不過,雖然伊朗有意控制對抗烈度,但伊以雙方在戰爭邊緣互相施壓,反覆摩擦,一旦發生誤判,就可能導致十分危險的後果。CNN認爲,這次無論以色列決定採取什麼措施來應對,都可能塑造衝突的下一階段走向。

 

 

 

 

 

[출처]https://www.chinanews.com.cn/gj/2024/10-02/10296226.shtml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