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话题丨不打扰别人,到底有多难? 작성일   |  2021-10-18 조회수   |  1740

话题丨不打扰别人,到底有多难?

 

 

 

 

有一种温柔,叫“不打扰”。

石黑一雄在《远山淡影》里说,“我从来不想显得不友好,可是我也从来没有刻意努力显得友好。因为有时我还是想独自一人,不被打扰。”

在信息时代,面对浩瀚而又汹涌的信息洪流。不管是坚守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市,我们都逃不掉数字、网络所组成的信息包围圈。

突然间跳出的垃圾短信,莫名奇妙的推销电话,还有猝不及防的诈骗邮件……不管你怎么去防范,似乎总有新方式来打扰你。

除此之外,在现实生活中,“被打扰”的瞬间常常也会令你猝不及防。

高铁上大声公放的音乐,电影院里突然响起的铃声,拥挤地铁里翘起的二郎腿以及在电梯里遇见不牵绳的狗狗,这种“被打扰”都会给人带来无处安放的焦虑、烦躁,甚至恐惧。

对于容易条件反射的我来说,遇到这些就觉得心情很糟糕。有人说,在这来来往往的人海里,“不被打扰”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种“奢望”。

不打扰是一份体贴

面对通讯技术进步所带来资讯上的轰炸,还有生活中不经意间闯入的小插曲,也会造成情绪上的困扰。没有意义的打扰不仅会让我们感到劳累,而且使得我们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

面对“被打扰”,我们急需一份“不打扰”的体贴。

什么是不打扰?美好的清晨,出门时轻轻转动门把手,脚步轻盈,不惊扰,是不打扰。在打烊的咖啡店,面对正在桌子上趴着休息的打工人,轻声慢步地走过,是不打扰。96岁老奶奶摆摊走红后,民警劝离蹭流量的主播,也是不打扰。

《温柔》这首歌里说,“不打扰,是我的温柔。”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是体现在这些不打扰的细节中。不打扰是一份体贴,这种体贴不仅来自于细腻的生活场景,还取决于在社交上适度的保持“边界感”。

这种“边界感”在“情感的门环”里表现得尤为重要。

有位艺人在接受采访时,讲过这样一段话,她说她先生当初在娶她的时候,和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两个千万不要黏在一起。”

可见,真正幸福和富有智慧的关系,往往是在相处中能够做到拿捏好彼此“不打扰”的分寸和尺度。

不被打扰更是一种权利

随着“被打扰”现象在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打扰”理念也得到更多的人认同。

“不打扰理念”体现出企业传导人文关怀与公益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在用心经营的同时,也向社会传递温暖。通过号召大家选择各类“不打扰”的方式,一起构建更美好的和谐社会。

然而,“不打扰”的体贴不仅需要有来自企业和个人的参与,更需要在社会治理层面进行相应的规范。

作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权利,在法律层面,不被打扰也有了立法基础。

《民法典》中的人格权编已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到隐私权的相关规定之中。作为人格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生活安宁权为大家享受安宁生活提供了保障。

这意味着民众有权维护自己身心安放的物理空间和舒适自由的生活空间,生活可以放心的开启“勿扰”模式。

不打扰的理念,既是一份美好的期待,也需要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去努力的践行。

就像那位艺人说的那样,“安静中的热情和能量更澎湃。越是静,越能看清自己。”

 

 

 

 

 

 

 

 

 

 

 

 

 

 

 

 

 

 

 

 

 

 

 

 

 

 

 

 

 

 【生词】

1. 猝不及防 [ cù bù jí fáng ]: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2. 打烊 [ dǎ yàng ]:指商店晚上关门停止营业,引申为歇业。

3. 拿捏 [ ná niē ]:把握;掌握。

 

 

 

 

 

 

 

 

 

 

 

 

 

 

 

 

 

 

 

 

 

 

 

 

 

 

 

 

 

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GMJIFI880512D3VJ.html

인쇄하기